我国元代有一位妇女叫黄道婆。她出身贫苦,没有读过书,但是她具有勤劳、勇敢、聪明、无私的高尚品德。她一生辛勤地纺纱织布,在纺织技术上有许多发明创造,为我国棉纺织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,人们称她是女纺织革新家。
苦难的童年
黄道婆出生在南宋未年(大约公元1245年),她的家乡在松江乌泥泾(现在的上海县华泾镇,泾,jīng)。这个小镇住着一千多户人家,有八九千亩土地。可这里土地瘠薄,土质坚硬,雨少就旱,雨多就变成了水洼子;种菜活不了几棵,种粮食收不了几粒。家家户户吃不饱肚子,一年里头倒有半年拿野菜充饥。后来从福建、广东传来了种棉花的技术,但是技术不高,棉花的产量很低。乌泥泾镇的人,生活仍然很苦。
黄道婆家里更穷,父母养活不了她,刚刚十岁就卖给人家当了童养媳。从此黄道婆就成了公婆家的奴隶,小小年纪要干几个大人干的活。每天鸡没叫就得起床,挑水,扫院子,喂鸡、喂猪,然后烧火做饭,伺候公婆、丈夫吃饭:接着开始纺纱织布,一直忙到深夜才能睡觉。农忙时节,她还得到地里干庄稼活。黄道婆从早到晚干个不停,累得她喘不过气来,可还是经常挨打受骂。
有一天,她在地里干了一天活,天黑才回来,累极了。黄道婆想歇一会儿再做晚饭,公婆却说她偷懒,不分青红皂白地大骂她。黄道婆气不过,顶了几句,婆婆和丈夫就没头没脑地把她打了一顿,然后关进了柴房,不给饭吃。倔强的黄道婆受不了这种非人的折磨,决心逃走。
离乡背井
黄道婆在柴房里又冷又饿,越想越难过。这天夜里,她在茅屋顶上挖了一个洞,悄悄地爬了出来。寂静的田野静得有些怕人,一阵阵冷风吹来,冻得她浑身发抖。往哪儿走呀?她没了主意。但是一想到公婆那凶恶的面孔,又鼓足了勇气,不顾饥饿、寒冷和浑身疼痛,头也不回地朝东走去。走呀走呀,她来到了黄浦江边,悄悄爬上了一条船,钻进船舱,躲在一个角落里。她又累又困,不由得睡着了。第二天早晨,船工们发现了她,问她为什么跑到这里来,黄道婆向船工们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。大家对黄道婆都很同情,有的端来水,有的送来饭,让她饱饱地吃了一顿。就这样她随船开始了远航。经过半个多月的海上漂泊,海船来到了海南岛的崖州。几天以后,海船要返航了,黄道婆决定留下来,她依依不舍地送别了帮她逃出苦海的船工们,只身一人在崖州住了下来。
寄居崖州
崖州是黎族人聚居的地方,黄道婆在这里人生地不熟,举目无亲。气候不适应,饮食也不习惯,困难很多,尤其不方便的是语言不通。但是黎族人民非常热情,他们通过打手势,比比划划,知道了这位汉族姐妹的悲惨遭遇。大家上山砍来毛竹和茅草给黄道婆搭了一座竹楼,使她有了安身的地方。
黎族人民还把当地的纺织技术教给了她,黄道婆很快就学会了。她以织布为生,生活有了依靠,在崖州住了下来。
黎族人民很早就会种棉花,家家的棉田都长得很好。黎族的妇女有很高的纺织技术,人人都是纺纱织布的能手,她们去棉籽,纺纱,织布的方法都很先进。她们能织出带花纹的被面、黎单、黎饰、鞍搭等日用棉织品。这些产品又美观又实用,是黎乡的特产,远销内地,很受人们的欢迎。各地经营棉织品的商人,争相来到这里收购。
黄道婆和黎族姐妹一起织布,一起下地干活,因为她勤快,又乐于帮助别人,和大家相处得象一家人一样。
黄道婆虚心好学又心灵手巧,很快就成了一个纺织能手。她和大家一块动脑筋想办法,把黎族、汉族的纺织技术结合在一起,创造了很多新方法,织出很多新品种。不几年,黄道婆在黎乡远近闻名。
返回故乡
黄道婆在崖州生活了几十个春秋,随着岁月的流逝,她已经成了五十多岁的老婆婆了。她穿着黎装,说着一口流利的黎族话,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黎族妇女了。她靠着精湛的纺织技术,收入不少,生活挺富裕。但是黄道婆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穷困的家乡——乌泥泾镇。她想,家乡也种棉花,只是纺织工具简单,技术落后,织不出好布。要是把这里先进的织布工具和织布方法带回家乡,乡亲们一定能织出漂亮的布来,生活也会富裕起来,那该多好!黄道婆就打算回故乡了。元贞年间(1295—1296年)黄道婆挥泪告别了二、三十年来朝夕相处的黎族乡亲,带上轧(yà)、弹弓、纺车、织机和图案纹样,坐上一艘北上的商船,回到了久别的家乡——乌泥泾镇。
传授技术
贫困的乌泥泾二三十年来没有什么变化,土地还是打不了多少粮食,棉花的产量还是那么低,织出的布匹还是那么粗糙难看。统治者重税勒索,每年要从松江一带收缴几万匹棉布,老百姓辛辛苦苦织出的一点棉布,都被官府收走了,人们的生活十分贫困。
黄道婆的公婆、丈夫都已经死去。乡亲们听到黄道婆归来的消息都非常高兴,纷纷来看望她,还帮助她安排好了住处。黄道婆开始了新的生活,她以生产“崖州被”为生。乡亲们看到她带回来的工具和织好的布,都赞叹不已。每天登门拜访的人接连不断。黄道婆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精湛的技术传授给大家。她一边讲解,一边操作示范。不怕麻烦,不怕辛苦,许多妇女都学会了新的织布方法,她们也能织出好看的花布了。
不断革新
黄道婆并不满足已有的纺织技术,她决心进一步提高产品的质量,于是她吸取黎族和汉族织布技术的长处,经过反复的试验和研究,轧棉、纺纱、织布的工具改进了很多,技术大大提高了,产品质量越来越好。
就轧棉的方法来说,过去棉花去籽要用手一个一个地去剥,效率特别低。黄道婆发明了一种搅车(也叫轧车、踏车),车上装有两根轴,用脚一踩,上下两个轴就向相反方向旋转,两个轴互相碾轧,使棉籽落在里面,而把棉花碾到外面。这样,完全改变了手工剥棉籽的落后方法,轧棉的效率大大提高了。
过去弹花使用的是一种一尺四五寸长的小弓,而且用手指拨弦,既费时间又费力气。黄道婆改制的绳弦大竹弓,有四尺多长,不用手拨,而是用椎(chúi)敲击弓弦,由于弓弦弹力很大,弹在棉花上的力量很重,所以弹出的棉花十分松软,而且还能除掉棉花中的杂质,保证了棉纱的质量。不久,乌泥泾的家家户户响起了“噔噔”的弹花声,人们都用上了这种大弓。
黄道婆从黎乡带来的纺车,只有一个锭子,只能纺出一根纱,这比起用手捻已经很不错了。但是她想:一只锭子纺一根纱,假如装上两个锭子,三个锭子不就更快了吗?她找来木匠师傅,帮助她做了两个锭子、三个锭子的手摇纺车。但是这种纺车摇起来非常吃力,纺出的纱粗细不匀,还经常断头。黄道婆没灰心,又经过半年多的试验和改进,终于制成了一种三锭三线脚踏式纺车。这种纺车操作方便,又省力气,效率比过去提高了两三倍。这种纺车在松江一带很快推广开了,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一种纺车。
黄道婆把黎族人民织提花被单的技术教给大家,而且又改制了提花织布机,它可以把各色纱交错相配,织出美丽的花布。这就是所谓“错纱配色”和“综线挈(qiè)花”的织布技术。织出的被面、被单、衣带、手巾等织品上有团凤、折枝、几何图案等,鲜艳美丽得象画的一样。这种高超的纺织技术,受到国内外人民的称颂。
名传天下
乌泥泾的人们在黄道婆的热心帮助和指导下,学习和掌握了先进的纺织技术,织的布又快又好,而且花色品种越来越多。不久,以“乌泥泾被”为名的棉纺织品闻名全国,远销各地。黄道婆的先进技术,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掌握。只松江一带就有一千多户居民从事棉纺织业,人们的收入增加了,生活也有了好转。没过几年黄道婆的纺织技术传到了杭州一带,又传到了全国各地。到了明朝,乌泥泾所在的松江一带已经成为全国棉纺织业的中心,有“衣被天下”之称。意思是说他们织的棉布,天下人都在穿用。那时候,国外棉纺织技术还不怎么发达,中国商人经常把松江一带的棉纺织品运到国外去卖,很受外国人的欢迎。
黄道婆善于学习,勇于革新,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先进技术传授给大家,使人们过上了丰农足食的好日子。大家感激她,尊敬她,爱戴她,亲切地叫她“黄婆婆”,到了晚年,黄道婆更加受到乡亲们的关心和爱护,生活得很幸福。
黄道婆去世了,人们很悲痛,乡亲们纷纷自动捐款,为她举行隆重的葬礼。前来悼念的人数以千计,从早到晚络绎不绝。苏州、杭州、泉州等地的大商号都派人送来了挽联,出殡那天十分隆重。她的墓地就在乌泥泾的北面,今天的东湾村。为了永远纪念她,乡亲们建造了一个祠堂,叫“黄母祠”堂里塑了她的像,供人们来瞻仰。
黄道婆对棉纺织业的贡献,人们永远不会忘记。在她的故乡,现在还流传着许多有关她的歌谣,其中有一首是:
黄婆婆,黄婆婆,
教我纱,教我布, (星座www.shenpowang.com)
两只筒子,两匹布。
星座查询 | 万年历 | 本命年 | 生日密码 | 本命佛 | 生命灵数 |
姓名测试 | 姓名配对 | 最佳配对 | 生肖配对 | 血型配对 | 血型与性格 |
智商测试 | 12星座性格 | 关帝灵签 | 观音灵签 | 欧洲星座 | 黄历查询 |
12生肖性格 | 苏珊米勒 | 唐绮阳 | 星座划分 | 星座日期 | 推背图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