想知道历史上姓伯的名人有哪些?他们有哪些故事嘛?那就快来和美国神婆星座网小编一起看看看吧!
伯益:(生卒年待考),名益,嬴姓。著名禹之大臣,伯氏鼻祖之一。
水是一切生命的源泉。整个地球分配比例是:三山六水一分田。看来水占了地球主要面积。打一眼水井在现代人眼里是件普通的事。但在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,挖一眼水井比现代钻探石油要难得多。
传说,黄帝定居陕西以北黄土高原后,连年五谷丰登,丰衣足食,吃水用水却成了头等大事,开始人们都用雨水,遇到天旱,群民因吃不到水,只好又迁回离河水较近的半坡山川居住。不长时间,定居在黄土高原的群民几乎纷纷走散,各奔东西。
黄帝为吃水问题常常发愁,有一天,他找来懂地质的伯益,询问如何解决高原吃水用水问题。
伯益说:“过去咱们的群民都在半山坡居住,前有河水,背靠树林,如今定居在黄土高原什么都好,就是无水可取。我想了很长时间,最好在平地挖水窖,把雨水盛起来供群民用水”。
黄帝沉思了半天,说:“这倒是个办法,不妨先试一试。”
于是,伯益便动员凡五户人家挖一个水窖。不多久,群民都挖成了水窖。由于不懂如何处理水窖内渗水技术,每盛满窖水,很快就全渗完了。等到人们用水时,个个成了干窖。所以,打成的水窖等于无用。
有一天,伯益一个人去深沟底担水,看见清汪汪的泉水,独一个蹲在泉水旁边上下观察。他想,如果从高原上挖一个深洞,一直挖到沟底,通到有水的地方。人们用水时,再用绳子往上吊,需用多少吊多少,再也不愁无水可用了。
伯益的想法得到黄帝支持。他积极组织人力,选好地形,整天带领群民挖井。一直挖到很深的地方,果然出水了,伯益高兴地向黄帝报喜,群民们到处欢腾,到处高喊:“伯益把水挖出来了!”
井挖成了,水也出来了,就是吊不上来。人们干着急,没办法。原因是伯益挖井时,只顾往下挖土,没注意井身的端正。几十丈深的井洞,歪歪扭扭。当人们用绳子系着尖底瓶从井口放下去,还没放到井底,就被歪扭的井洞把陶制尖底瓶碰破打碎。后来,有人又采用木桶吊水,木桶虽然一下子碰不破,但盛满的水被歪扭的井洞一碰,水就全洒了。人们爬在井沿上,一眼就可望见井底的水波,可就是吊不上来。群民都埋怨伯益是劳民伤财,远水解不了近渴。
有一天,黄帝突然召集全体群民,开“庆功大会”,人们纷纷走来,相互询问:黄帝为谁开庆功会?大家都不知道,等人们到齐后,黄帝站起来向群民宣告:“今天召集大家来,专门庆贺伯益在黄土高原上打井成功,作出了一件了不起的大事……”
没等黄帝说完,群民们就纷纷议论说:挖了口歪歪扭扭的黑窟窿,只能照见水,就是用不上水,这能算作功劳,有啥可庆贺的?
黄帝听到这些议论,接着又说:“开天辟地以来,高原上能挖出深井水,这本身就是了不起一件大事,这就奠定了人们能不能在黄土高原上定居下来,生存下去。至于井身(洞)挖歪了,一时吊不上来水,这是小事,咱们挖它十口八口,把井身(洞)挖端正,问题不就解决了吧?”
黄帝讲完,亲手奖给伯益两张虎皮,一件鹿皮挂。接着又把伯益挖井的地方命名为“井儿村”(今陕西宝鸡蟠溪乡)。
从这以后,挖井又重新开始了。由于吸取了第一口井教训,第二、第三口井相继挖成功了。很顺利地把水吊上来。井水不仅清凉,又特别干净,人们食用后,疾病也大大减少。黄土高原就成为人们唯一生存源泉。早先因高原无水被迫迁走的群民,都纷纷迁返回到黄土高原定居。
几年来,迁居的群民越来越多,为了便于管理,黄帝命伯益、常先、大鸿等大臣以井划分区域,因而就出现了:“八家为井,井井四道;而分八宅,同井而饮。存亡更守,井为一邻,邻为三朋,朋三为里。里为五邑,邑十为都,都十为师,井井有序。”
黄帝执政时期的政治经济从此走向正规轨道。
大禹治水时,伯益辅佐有大功。大禹按传统的禅让制度,曾举荐皋陶为他的继承人,但由于皋陶早逝,于是大禹又举荐伯益为他的继承人。后来大禹在东巡途中病逝于会稽山(今浙江绍兴),“以天下授益”。
后来,禹之子启与伯益发生了争夺王位的斗争,结果伯益被启所杀。一说是伯益推让,到箕山之阳隐居。于是启继帝位。
据史书记载,约公元前二十一世纪(一说公元前二十二世纪),尧的儿子启改弹让制度为世袭制度,建立了夏王朝,中国进入奴隶社会。
最初几十年,夏王朝中充满着两种制度的斗争,传说原定为禹的继承人的伯益首先起兵攻启,战败被杀。接着,有扈氏起兵与启争夺王权。但是在著名的“甘之战”中,夏启最终攻灭了有扈氏,才使夏王朝的统治得到各部落首领的认可。
启的晚年,生活日益腐化。他喜欢饮酒、打猎、歌舞,而疏于朝政。
启逝世后,其子太康继位,也沉湎于声色酒食之中,政事不修,促使内部矛盾日趋尖锐,外部四夷背叛。东夷有穷氏首领羿依靠强大的武力,乘夏王朝统治集团糜乱时取而代之,史称“太康失国”。
伯夷:(生卒年待考),墨胎氏,名允,字公信,孤竹国君伯初之子。
著名商末周初“愚夫”之臣,伯氏鼻祖之一。
相传其父遗命其弟叔齐为孤竹国君,叔齐让给伯夷,伯夷却避而遁去。叔齐亦不自立,干脆往归西伯侯(周文王)。
周武王伐纣,两人叩马阻谏,认为以下伐上是为不仁。及至周武王灭殷商之后,伯夷、叔齐二人“耻食周粟”,而隐于首阳山(今河南偃师),仅采薇而食。当时即有妇人讥笑于二人:“子义不食周粟,此亦周之草木也。”二人羞愤,遂绝食而死,葬于首阳山。
历代王朝对伯夷、叔齐二人推崇备至,称其二人为“二贤人”、“二君子”,目的是要让臣子忠实于王朝。后来唐朝时期的大儒韩愈、柳宗元都曾撰文称颂。
在中国历史上,惟独西汉武帝时期的太中大夫东方朔对其不以为然,说这两人是“古之愚夫”,认为“贤者居世,与之推移,不凝滞于物。”即说这二人固守灭亡的事物而不变,算得什么贤人?
星座查询 | 万年历 | 本命年 | 生日密码 | 本命佛 | 生命灵数 |
姓名测试 | 姓名配对 | 最佳配对 | 生肖配对 | 血型配对 | 血型与性格 |
智商测试 | 12星座性格 | 关帝灵签 | 观音灵签 | 欧洲星座 | 黄历查询 |
12生肖性格 | 苏珊米勒 | 唐绮阳 | 星座划分 | 星座日期 | 推背图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