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个渊源:源于荀姓,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荀林父,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。
荀林父,字伯,世称荀伯,春秋中期晋国正卿,中军元帅,名将。荀林父后来因出任中行之将,故以中行为号,亦称中行伯、中行桓子。
荀林父活动在晋文公姬重耳、晋襄公姬欢、晋灵公姬夷皋、晋成公姬绥、晋景公姬獳(姬孺)时期(公元前636~前581年),为五朝重臣。荀林父之父亦为大夫,为晋文公执政时期的上卿赵盾属下,事迹不详待考。
在晋文公建立霸业的事业中,荀林父即崭露头角,周襄王姬郑十九年(晋文公三年,公元前633年),著名的“城濮之战”前,荀林父担任晋文公的御戎(驾驶国君戎车之战将)。周襄王二十年(晋文公四年,公元前632年),晋文公“作三行(三支步兵队伍)以御狄”,荀林父就担任了中行即中军的主将。
其后,荀林父历任上军佐、中军佐,至晋景公执政时期出任中军元帅,主持国政。
周襄王三十二年(晋灵公元年,秦康公嬴英元年,公元前620年),秦、晋之间爆发“令狐之战”。晋军大将先蔑逃到秦国,原因是晋文公死后,晋国贵族们讨论立嗣君,都主张立年长的,派先蔑出使到秦国迎接公子雍。后因穆赢(文公夫人)大闹朝廷并指责朝臣“舍适嗣不立,而外求君”,执政的赵宣子等就背弃先蔑而立了晋灵公(太子夷皋)。
在先蔑出使秦国的时候,荀林父就曾劝阻他,说:“夫人和太子还在,反而到外边去求国君,这一定是行不通的,您不如借口生病而辞谢不去,免得祸患降临到您身上。在一起做官就是寮,我曾经和您同寮,岂敢不尽我的心意呢?”先蔑却没有听从。等到先蔑逃亡出国,荀林父将他的妻子、儿子和器用财货全部送到秦国,说:“这都是为了同寮的缘故。”
周定王姬瑜七年(晋成公七年,楚庄王芈旅十四年,公元前600年),晋国与楚国争强,荀林父率军伐陈以救郑,并击败了楚国军队。
周定王十年(晋景公三年,楚庄王十七年,公元前597年),荀林父担任中军元帅,执掌国政,率军与楚国进行“邲之战”(今河南荥阳)。当时荀林父统兵救郑国,到黄河,了解到郑国已和楚国讲和,就想回师。而当时军中将领之间意见分歧,中军副将先彀擅自率所部渡河,荀林父不得已,被迫令全军尽渡,驻军于邲。楚军由楚庄王亲自统领,楚庄主起初无意与晋军决战,后采纳伍参的意见,认为荀林父新主中军,号令不行,他的副手先彀刚愎不仁,不肯听从命令,他们的三个统帅,也各自主张,因此打起仗来,晋军必败。楚庄王认为伍参言之有理,遂命孙叔敖挥军北上,与晋军决战。而当时荀林父无意与楚军决战,遂派魏锜、赵旃先后赴楚军请盟,但这二人因与荀林父有私怨,就想挑起事端,要荀林父的好看,于是反而擅自向楚军挑战。孙叔敖见晋军前来挑战,决意先发制人,当即命左、中、右三军及楚庄王亲兵布好阵式,掩袭晋军。荀林父不意楚国大军突进,惊慌失措,下令晋军全部渡河后退,还击鼓宣布说:“先渡河者有赏。”结果中军、下军争相上船,先上船的用刀乱砍攀登船舷的其他兵将手指,船中的断指多得可以用手捧起来。整个晋军只有上军因主帅士会早有准备,得以不败。
荀林父在这次大战中指挥不力,未能说服主要将领服从他的命令,也未能约束全军统一行动,结果惨败。回国之后,荀林父请求处自己以死罪。晋景公因为晋军在“邲之战”中惨败,十分恼火,就打算答应荀林父的要求。但当时大夫士贞子劝谏说:“不行,城濮那一仗,晋军三天吃着楚军留下的粮食,文公还面有忧色,左右问有了喜事为什么还忧愁?文公说是因为楚国的子玉还在。等到楚国杀了子玉,文公才喜形于色,说:‘没有人能再来害我了。’这是晋国的再次胜利,也是楚国的再次失败;楚国由此两世不能强盛。现在上天惩戒晋国,如果杀了林父以增加楚国的胜利,恐怕会好久使人们不能强盛吧!林父事奉国君,进,想着竭尽忠诚;退,想着弥补过错,是国家的干城,怎么能杀他呢?他的战败,如同日月之蚀,哪里会损害它的光明!”
于是,晋景公宽宥了荀林父,并让其官复原位。其后,荀林父接受教训,注意使全军贯彻一个明确的军事意图,统一指挥,统一行动。后来,荀林父又指挥了一次示威性的伐郑,目的是威胁郑国脱离与楚国的同盟,并与晋国重修旧好,很出色地完成了这个任务。
周定王十三年(晋景公六年,公元前594年),荀林父率军攻灭了赤狄的潞氏(今山西潞城),为此,晋景公赏赐他“狄臣千家”。这是荀林父在其政治军事生涯中建立的最后一次勋绩。
荀林父有个孙子叫荀阁,他以其祖父功高望重,遂用其祖父之字“伯”为姓氏,称伯阁,其后裔子孙乃称伯氏,世代相传至今。
第七个渊源:源于芈姓,出自战国末期楚国术士南公,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。
在史籍《通志·氏族略》中指出:“南公氏、南伯氏,同称之别也。”
在史籍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中记载:“夫秦灭六国,楚最无罪。自怀王入秦不反,楚人怜之至今,故楚南公曰:‘楚虽三户,亡秦必楚’也。”
南公,亦称南伯,因居于楚国的南公邑(今河南周口淮阳,一说江苏泰安)而得名。
南伯是当时最有名的楚国阴阳学家,也就是著名的术士,以观天象、卜阴阳、相面而专长。他在秦王朝最兴盛的时候就预言:“楚虽三户,亡秦必楚!”
秦始皇当年就曾对宰相李斯说:“朕身为天下之主,不能不为天下的太平着想。故楚国那从不读书的刘、项,据商公子(商鞅的后代,待考)所云,正是‘楚虽三户,亡秦必楚’中的两户。一户姓刘,出了个叫刘邦的人;一户姓项,出了个叫项羽的人。李爱卿,朕为你杀了赵高,你就为朕把这两个楚人杀了吧。”
李斯当时不假思索,立即朗声应道:“诺!”
然而,秦始皇没能实现他除掉赵高的愿望,李斯也未能杀掉项羽和刘邦。而且李斯由于不懂得激流勇退,最后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。
三户,南伯指得是楚国的昭、屈、景三大姓的后代族人。秦始皇灭楚国,其芈姓熊氏君族虽衰没,但其他的豪族大姓依然具有相当的实力,其中的项、刘、陈三氏中的项羽、刘邦、陈胜后来果然起兵反秦,最终灭了秦王朝。后世人以南公之语精简为“亡秦三户”,用于指不畏强暴,奋起推翻黑暗统治之事。
在南伯的后裔子孙中,有以先祖称号为姓氏者,称南伯氏、南公氏,后多省文简化为单姓伯氏、南氏、公氏等。如今已经没有南伯氏、南公氏这两个复姓了。
第八个渊源:源于复姓,出自伯字开头的复姓,属于省文简化为氏。
在中国早期的历史上,有许多以“伯”字开头的复姓,如伯成氏、伯常氏等,这些复姓后来很少能够见到,极可能是由于他们的后人将复姓简化成了单姓伯氏,形成另一伯氏族群。
第九个渊源:源于蒙古族,属于汉化改姓为氏。
据史籍《清朝通志·氏族略·附载蒙古八旗姓》记载:
⑴.蒙古族巴林氏,或言以地为姓,或言内扎萨克以部为氏,出自元朝时期大将、丞相伯颜的后裔,世居叶赫(今吉林梨树叶赫乡南部)、察哈尔(今河北张家口一带,包括河北、内蒙乌兰察布盟、锡林郭勒盟一部、山西部分地区)、巴林(今黑龙江伯力、俄罗斯哈布罗夫斯克)等地。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,满语为BarinHala。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伯氏、潘氏、詹氏、白氏等。
⑵.蒙古族伯苏氏,源出元朝时期别速惕氏后裔,世居喀喇沁(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)。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,满语为BeisuHala。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伯氏、谢氏、苏氏等。
第十个渊源:源于回族,出自著名回族先人伯笃·鲁丁,属于汉化改姓为氏。
回族伯氏,源出元朝时期广西桂林肃政廉访副使伯笃·鲁丁。
伯笃·鲁丁,字至道,汉名鲁至道,答失蛮人(Dnishinsand,有学识者),著名元朝政治家,诗人。
伯笃·鲁丁于元至治元年(公元1321年)中进士,元至元三年(公元1337年)到广西任肃政廉访副使。元至正元年(公元1341年)由礼部侍郎迁秘书太监。其后,伯笃·鲁丁还担任过一些其他的职务,如赣州路达鲁花赤、建州路达鲁花赤等。
关于伯笃·鲁丁的生卒年不详。不过,虽然在史籍《元史》中没有为他立传,但有其它史料记载的辅示,人们还是能够知道他在后来的元至正十二年(公元1352年)出任了福建漳州路总管,据此推测,伯笃·鲁丁的生活年代当在公元1300~1360年间,终年约六十余岁。
伯笃·鲁丁的后裔子孙多改汉姓为伯氏、鲁氏等;又因“伯”与“白”对音,后多改为谐音的白氏(如其十九世孙白崇禧),但依然有称伯氏者,如今福建漳州龙海的伯氏家族,皆世代相传至今。
第十一个渊源:源于满族,属于汉化改姓为氏。
据史籍《清朝通志·氏族略·满洲八旗姓》记载:
⑴.满族伯力氏,亦称巴拉氏、巴哩氏,满语为BariHala,汉义“弓、豌豆”,世居哲鲁(今黑龙江下游)、库叶(今俄罗斯库叶岛)、科尔沁(今内蒙古东部通辽地区、吉林西部一带),后有蒙古族、赫哲族、费雅喀奇勒族引为姓氏者,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伯氏、博氏等。
⑵.满族伯特氏,亦称拜格氏,源出金国时期称女真伯德部,以部为氏,为奚族后裔,满语为BaigeHala,世居拜格山(今黑龙江呼玛盘古),所冠汉姓多为伯氏、卜氏等。
⑶.满族瑚锡哈哩氏,亦称祜什哈礼氏、瑚克沙哈里氏,以地为氏,满语为HusihariHala,世居瑚锡哈理(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乌苏里斯克)、依兰费尔塔哈(今吉林市西南二百五十公里处)、三姓(今黑龙江依兰)等地。后有赫哲族、锡伯族引为姓氏者。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华氏、关氏、胡氏、扈氏、伯氏等。该支伯氏鼻祖为瑚锡哈哩·伯麟,满洲正黄旗人,翻译举人出身,清乾隆四十五年(公元1780年)授盛京兵部侍郎,累官云贵总督氏、都统、体仁阁大学士,为一代名臣。在其后裔子孙中,有以先祖名字为汉化姓氏者,称伯氏,世代相传至今。
⑷.满族伯苏特氏,亦称白苏特氏,满语为BeisutHala,世居佛阿拉(今辽宁新宾永陵镇二道村),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,后多冠汉姓为白氏、伯氏、苏氏等。
第十二个渊源:源于锡伯族,属于汉化改姓为氏。
据史籍《清朝通志·氏族略·满洲八旗姓》记载: (星座www.shenpowang.com)
锡伯族伯佳氏,亦称白佳氏、拜佳氏,有学者指出其先祖本为汉族,在东汉晚期被乌桓民族裹胁入辽东地区,逐渐成为锡伯族人,世居佛阿拉(今辽宁新宾永陵镇二道村)、乌鲁特(今内蒙古东南部兴安盟地区)、察哈尔(今河北张家口一带,包括河北、内蒙乌兰察布盟、锡林郭勒盟一部、山西部分地区)等地,后有满族、蒙古族引为姓氏者,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伯氏、白氏等。
星座查询 | 万年历 | 本命年 | 生日密码 | 本命佛 | 生命灵数 |
姓名测试 | 姓名配对 | 最佳配对 | 生肖配对 | 血型配对 | 血型与性格 |
智商测试 | 12星座性格 | 关帝灵签 | 观音灵签 | 欧洲星座 | 黄历查询 |
12生肖性格 | 苏珊米勒 | 唐绮阳 | 星座划分 | 星座日期 | 推背图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