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国神婆星座网

首页 > 姓名 > 姓氏起源 > 正文

帅姓的来源

星座网   2013-07-30 16:37:00

帅姓的来源

一、来源有二。

1、源于姬姓,出自晋朝时期大司徒师昺之后,属于避讳改姓为氏。

在三国时期,曹魏政权中有一位著名将领师纂,公元?~264年待考,他原为司懿的次子、大将军司马昭的主簿,后被派遣到太尉邓艾军中担任督军司马,随邓艾参与了灭蜀汉政权的一系列战役。平定蜀汉国后,师纂担任了益州刺史。后邓艾被钟会诬告,司马昭下令把邓艾、邓忠父子以槛车押回,师纂也随同返回,与邓艾父子一起被害。按史籍《三国志》的记载,师纂的后代叫师昺,在晋朝时期官为大司徒、黄门侍郎、右将军、散骑常侍、兵曹尚书。在晋武帝司马炎代魏立晋之后,追尊自己的伯父司马师为晋景皇帝,因晋景皇帝的名字中有“师”字,为了避故君主名讳,师昺就效仿春秋时期的晋国大夫师呙,也将自己的姓氏字“师”省去一横,改为“帅”,从此,师昺的以及其他同朝的师氏族人和后裔子孙们即沿袭帅氏。值得一提的是,当年只有在晋朝任职的师氏族人更改为帅氏,而黎民百姓中的师氏并未改变姓氏,仍然大有师氏族人存在。避讳只是暂时的,西晋王朝的历史只有四十二年,因而许多帅氏后裔后来又恢复师氏。由此,后世许学者皆认为师氏、帅氏本是一姓。师昺依靠司马氏家族飞黄腾达,但西晋寿短,晋武帝死后,子侄们争权夺位,兄弟阋墙,爆发了箸名的“八王之乱”,结果帅氏一族家破人亡,后裔沦落四方。

帅氏家族由今山西省忻州市岢岚县兴起,迄今一千七百余年,堪称《帅氏家谱》扉页题字所述:“岢岚遗风,源远流长。”

2、源于官位

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师帅,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。

师帅,是西周军制官职称谓。西周时期,军下设师,每师两千五百兵,周王室拥有六师军队,而在各诸侯国中,除了齐国姜太公拥有五师以外,其他的侯爵国拥有三师,伯爵国拥有二师,子爵国拥有一师,郡侯无师。至春秋以后,周王室疲弱,各诸侯国逐渐自大,无视周礼典制,各自纷纷扩军,如晋国、秦国、楚国、齐国、宋国、鲁国等大国皆扩军至六师。到了战国时期,师的建制已达万人,七雄皆各自拥兵数十师,周王室根本就无可奈何。两周时期,师的最高军事长官称“师帅”,后细分有中军帅、上军帅、下军帅、左军帅、右军帅、后军帅等等。

在师帅、中军帅、上军帅、下军帅、左军帅、右军帅、后军帅等的后裔子孙中,皆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,称帅氏,世代相传至今。

出自南北朝时期官吏帅都督,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。

帅都督,是南北朝时期西魏政权设置的军制官位,与大都督、都督一样,皆统领乡兵,即地方武装的长官,后逐渐成为散官阶名。北周时期沿袭续置,官秩正七命(从六品上)。隋朝时期成为勋名,后废黜,归入都督系列。

在帅都督的后裔子孙中,皆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,称帅督氏,后有省文简改为单姓帅氏者,世代相传至今。

出自南宋朝时期官吏帅司,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。

帅司,是宋朝时期设置的一种官职,即安抚司的最高行政长官,仿隋朝时期的安抚大使之称,在宋咸平三年(公元1000年)设置,长官称安抚使,白称“帅司”,有安抚副使、同勾为副长官,属下还有帅机、帅守等官员。 宋朝时期,一方地区称“路”,帅司则统领一路兵政,后兼领各路军务以及治安之事,必要时可由知州、知府兼摄。这种官职一直沿用至民国初期。帅机,专职负责机宜文字,也就是机要秘书、机要参谋之类的官员;帅守,就是当知州、知府兼摄安抚使时给予的称谓。

二、迁徙分布,聚集地

帅氏或是一个古老的汉族姓氏,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,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三百九十二位。帅姓出自西晋,当时晋国定都洛阳,后迁长安,因此山西洛阳、长安一带即为帅姓发源之地,也是早期繁衍发展之地,南北朝至唐宋期间,逐渐向周边地区及江南一带扩展,在河南、河北、山东等地形成郡姓望族,以南阳郡、范阳郡、平原郡为郡望。如今主要分布于湖南、湖北、四川、江西、安徽等地。帅姓人口没有进入全国前三百位。

今江苏省的南通市、江都市、泰州市、淮安市,重庆市的合川区、巫溪县、奉节县,湖北省的十堰市、开江县、天门市、红安县、宜昌市、孝感县、谷城县、浠水县、大悟县、黄梅县、襄阳市,江西省的南昌市新建县、九江市、奉新县、吉安市永丰县、抚州市临川县、进贤县、铜鼓县,河北省的保定市、文安县,山东省的潍坊市、日照市、潍坊市安丘市,湖南省的常德市汉寿县、益阳市、新晃县,广东省的佛山市南海区,贵州省的安顺市,山西省的原平市,山西省的朔州市应县大临河村,陕西省的西安市杨凌区、商洛市丹风县,四川乐山市、四川青神县、西充县、南部县、犍为县、宜宾市珙县、都江堰市,辽宁省的西丰县,福建省的建宁县,浙江省的杭州市,云南省的曲靖市、盐津县等地,均有帅氏族人分布。

三、郡望堂号

郡望

南阳郡:秦置,以在南山之南,汉水之北也。汉因之,治宛(即今河南南阳)。

河南郡:秦为三川郡,汉置河南郡,治洛阳(今河南洛阳东北三十里)。

范阳郡:三国魏改涿郡为范阳郡,相当于今河北涿县及北京昌平、房山一带。

平原郡:西汉置,相当于今山东西北部平原县一带。

太原府:亦称太原郡。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(乙卯,公元前246年)置郡,治所在晋阳(今山西太原),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、霍山北部一带地区。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、交城市、平遥市、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。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,又另设晋阳,与太原同城。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。宋太宗太平兴国中期(庚辰,公元980年)改并州为太原府,移治阳曲(今山西太原)。以后宋朝、金国的河东路、河东北路,明、清两朝以来皆为府。民国时期改为市,成为山西省会所在,一直沿用至今。

灵石县:旧属介休,隋朝开皇十年庚戌(庚戌,公元590年),隋文帝巡幸途经此地,挖河开道时掘出巨石,其色苍苍,其声铮铮,并有“大道永吉”四字,以为祥瑞,称之为灵石,并以此名置县。这块灵石如今被保存在旧城北端的天石公园内,据考察,实为一块含铁量较高的陨石。灵石县县城是山西最小的县城之一,一千多年来,归属虽然多变,县名基本未变。1958年曾于孝义、介休合并称介休县,1961年恢复灵石县。

堂号

平原堂:以望立堂。

灵石堂:以望立堂。 (星座www.shenpowang.com)

授琴堂:授琴是指教弹琴,春秋时期,鲁国乐师师襄善弹琴,孔子曾拜他为师学琴。

Copyright © 2025 shenpowang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